以同一條時間軸看中國與日本近代歷史,當時德川幕府鎖國兩百多年,但有開放長崎港與中國、荷蘭進行貿易。
*鎖國的原因是要禁止基督教傳入日本顛覆政權,而荷蘭保證只貿易不傳教。
從商人口中知道中英鴉片戰爭大敗後,讓以中國為學習對象的德川幕府大為震驚;而因與荷蘭有來往,當時日本興起『蘭學』,讓日本對於西方文明不至於全然陌生而排斥。
直到美國黑船敲開鎖國,緊接著英法美俄相繼簽約,讓日本知道『蘭學』不夠進步,才開始派遣政府官員與官派留學生。
在德川幕府後期,只有幕府還有薩摩番、長州番等派人留學;但經過天皇&番州與德川幕府之間的內戰,(尊王攘夷是貫穿戰爭的思想主軸)到大政奉還後的明治天皇,更是派遣了一半的官員到西方國家學習考察,之後還招聘歐美專業人士到日本授課與當政府顧問,有些顧問的薪水比天皇還高。
日本向中國學習到了漢文化,尤以儒教思想為主,但特別之處在於當時日本的士農工商的士是指武士,而非讀書人;也沒有科舉制度,(中國在清末才廢除科舉)而科舉制度是考什麼?
【四書五經】.....當時的官員窮極一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科舉考試,考試不考的,當然會去學習的意願就降低了。
當時清朝曾興起的『百日維新』,只因朝廷舊勢力而宣告失敗,
同樣面對西方列強的強勢,兩個朝代面對『狄夷』的心態截然不同,走向不同的道路。
而台灣最後就在中日甲午戰爭後,與澎湖一起割讓給日本;我們該怪美國嗎?要怪黑船艦長培里嗎?還是先開始海上貿易的英國、西班牙、法國?因為美國在占領墨西哥後,發現可以更快到達中國的航線,中間得停留日本補給。
還是要怪美國不聽李先得的話佔領臺灣,讓他遊說日本藉由牡丹社事件侵犯臺灣(因為李先得考察清領土只有臺灣西部,北東南部都屬於化外之地,也就是番族的領土;加上當時清朝打官腔曖昧不明的態度,讓日本有機可乘,知道臺灣可以成為南進的跳板,殖民地的示範櫥窗,甚至最後稱霸亞洲。)
歷史總是一環扣著一環,要抓出戰犯沒這麼容易,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了解在一個時間點,當時世界各國正發生什麼事情,
才能理性討論,最終從歷史學到經驗,但願,只能但願。